□ 郭军红

行唐县城西北方向十二公里处,有成片的村庄,分别叫周阳关、李阳关、马阳关、闫阳关、顾阳关……当地人称一溜十(个)阳关村。据当地人称,在古代,行唐城北上途经马凹、八里庄、苇园有一条古道。人们为了图吉利、图顺心,称其为阳关大道。沿路一些村庄,借道名为阳关。

这些以姓氏命名的各个阳关村庄,现在只是村挨着村、村连着村,村民们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播种希望,收获幸福。

(一)

在周阳关村西,有一条乡村公路。这条公路经过一座低缓的砂砾丘陵,先上坡后下坡,一直西行,是通往上方乡政府的必经之路。村里人称这座不高的丘陵叫岗(子)上。

二十多年来,每次和妻子一起回这个村庄省亲,早起的我不是借着微曦就是踏着月光,常常在四通八达的田间小路上晨练跑步,呼吸清新空气,观望同样早起的乡亲们在田间劳作。有时我也会停留下来,和正在干农活的乡亲们随意聊一聊。

这条路在多年前,还是一条破败不堪的土路。彼时的路,各种车辆碾轧过后的车辙杂乱无章,加上阴天下雨的“造势”,红粘土质的土路凹凸不平、泥泞滑溜,真有“路难行”的味道。后来,经过修筑“村村通”工程,才有了现在这条平坦的公路。现在的这条路,既方便了村民种收庄稼的行走,也方便了外出上乡里办事。

妻子本家堂哥庆辉家的儿子,这两年从村民手里流转承包了一百多亩的砂土地,购置了各种农机具,成立了农业合作社,根据季节的不同,开始种植金银花、枸杞、辣椒等各种经济作物。当然,他一个人是无法完成偌大田地种植的,雇人种、管、收是必需的。

前几日,庆辉家儿子种植的百亩辣椒刚刚收割完毕。一堆堆辣椒秧,顶着干枯的椒叶和火红的辣椒,遍布在田间。只待农闲时,再雇人采摘下来,继续加以整理、晾晒,装袋、出售。

看着如此多的红辣椒,我曾问他:“销路怎么样!”他回答,从来不愁销路。每年都有外地客商上门收购,价格也可以。特别是今年的收成,还是不错的。

这几年,庆辉家儿子靠承包土地,适应市场需求,多种种植经营,小日子就像这火红的辣椒,过得红红火火。

(二)

立冬节气之际,正是乡亲们刨收生姜的节骨眼儿。这个时节,清晨五点多钟,天刚擦亮。在上方乡上方村东,有一片看着大约三十亩样子的姜地。一辆大型收割机,正在刨挖地里的生姜。

借着收割机的大灯亮光,还有微亮的天空,看到在收割机的后面,农机刨挖出来的带秧姜块,一排排整齐地躺在地上。有的人在用剪刀从根部剪掉姜杆,有的人将带有细微泥土的姜块捡起,小心地放到编织袋内。整个地块里,已有很多装满生姜、竖起的白色编织袋。

地头,有一位刚刚从收割机上换下来的司机正在休息,我上前和这位司机师傅聊了起来。据他讲,种姜收姜在这个地方是最近几年的事情。种姜是个技术活儿,种植户们种植的生姜包括种子、化肥、管理,都有聘请来的技术人员指导。生姜这种作物,刚刚刨挖出来的时候,块大、水分足、脆生,稍不注意,就会断掉,影响品相、价格。所以收割、装袋时,要掌握好分寸,避免损伤。

在和这位师傅聊天时,他还介绍,今年一亩地收成大概在万斤左右,并且今年生姜的“行市”也不错,基本上在每斤四元钱收走。想想这生姜的亩产,真的是土地变成金啊!

姜,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是我们千家万户烹饪中常用的调味料。生姜经过种管收,再去泥、分拣、烘干进入商超、集市,既丰富了我们的餐桌,也鼓涨了乡亲们的腰包。一块块生姜,让村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,日子越过越好。

(三)

在丘陵地西北方向,有一家禽业公司,是当地政府批准引进的项目。起初,我以为这家企业就是一个养鸡(下蛋)场,待了解后方才知晓不是那么回事。

这家企业占地涉及三个村庄、800余亩地,是百万蛋种鸡的现代产业园。它不仅是良种扩繁、种业振兴的基地,也是精准扶贫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典范。

在厂区门口外面的乡村公路上,早上七点来钟,便看到附近村庄的村民们,有的开着车,有的骑着电动自行车,从各个方向陆陆续续赶往这里上班。乡亲们在这里工作,每月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,倒班的时候,还可以侍弄自家的田地,可谓是种田、挣钱两不误。

在和村干部说起这家企业时,他们总结了几句话:“流转土地获租金,入股分红得股金,企业盈利享利金,家门口就业领薪金。”据介绍,这家企业的成立、营销,带动了周边1000多人就业,户均增收两万元。看来,做实土地这篇大文章,乡村振兴有希望,此言不虚!

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,土地是农民致富的源泉。只要人勤地就不懒,只要转变观念就有广阔舞台。在希望的田野上,有乡亲们辛勤付出的身影,更有他们收获后的笑意写在脸上。

(作者单位:定州市公安局)

 
 
进入编辑状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