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我再次走进位于衡水市阜城县的千顷洼这片英雄的土地,凝望着矗立在绿树掩映中的烈士纪念碑,重温81年前回民支队那段战斗往事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

这是我第三次聆听当年纪庄村村长、战斗亲历者王梦北的儿子——回民支队烈士墓第二代守墓人王志杰那激情满怀的讲解。

在高纪庄突围战纪念馆里,一件件珍贵文物、一张张黑白照片,王志杰时而哽咽、时而眼含泪水的讲解,以及通过声光电多媒体复原的战斗场景,瞬间将我们带回到那场硝烟弥漫的战斗中。

1942年5月,侵华日军对我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“铁壁合围”。回民支队在掩护冀中军区主力部队转移后,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。当时,日军集结数万兵力,且装备精良,对只有千余人的回民支队进行围剿,战场形势千钧一发。在马本斋的带领下,回民支队制定了迂回穿插、声东击西的突围战术。6月2日拂晓,面对沙害严重、“人行寻路苦、鸟宿找窝难”的千顷洼,部队无处隐蔽,只好进村,在把敌人主力甩开后向西突围时,又与敌人的后围部队正面遭遇。此时,回民支队已无路可退,必须一鼓作气打开一条通道,杀出重围!

一时间杀声震天,血光四溅。在弥漫的风沙和硝烟中,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。有的战士刀断了,就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。炊事员、卫生员也操起铁铲、菜刀、扁担与敌人厮杀……

敢死队队长马庆功,作战勇猛,人称“马旋风”。他一手举着大刀,一手拿着手榴弹,向敌人冲去。敢死队队员们紧随其后,人人像下山的猛虎,迎着枪林弹雨扑向敌人。突围后,60名敢死队队员只有12名生还。

这次战斗,共歼灭日军320余人、伪军100余人,回民支队8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,其中年龄最大的30多岁,最小的年仅13岁。这场突围战被认为是回民支队与日军870余次战斗中“最艰苦、最惨烈的一仗”,也是牺牲人数最多的一仗,在冀中人民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后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马庆功,在人生弥留之际,两度嘱咐儿子,死后一定要把骨灰埋在千顷洼,他要和牺牲的回民支队烈士永远在一起。在他的戎马一生中参加过无数次战斗,但这块土地留下了他最深刻的印记,寄托着他对牺牲战友的无限怀念。上世纪90年代,马庆功夫妇归葬于此。

走出突围战纪念馆,不远处就是苍松翠柏中的88名烈士墓群。为纪念先烈,1968年2月,阜城县委兴建了纪念碑亭,亭里的石碑上遒劲豪壮地镌刻着“在一九四二年‘六二’日寇大扫荡中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,在千顷洼反围剿战斗中……马国忠、马永柱等八十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,为中华民族的解放,为全人类的解放,壮烈牺牲了。”不敢高声语,恐扰英雄魂。此时此刻,我唯有在心中默默地向长眠于历史深处的英雄们致敬。

在碑亭的前方,矗立着88位烈士的纪念碑,这是1984年6月2日在烈士牺牲42周年之际,共青团阜城县委号召全县团员青年自愿捐款修建而成的。纪念碑上,由时任阜城县委书记朱志武题写的“烈士捐躯地英雄育人乡”十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。

近年来,阜城县委、县政府重建了阜城革命历史纪念馆、高纪庄突围战纪念馆、烈士英名墙、八块国旗型纪念墙等,对原有的回民支队烈士陵园纪念碑亭及88座烈士墓等进行了维修。每年都有大批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。回民支队的抗战精神,不会在时光中泯灭,只会在传承中愈发闪耀,成为后人永恒的铭记。

如今,当年尘沙飞扬的荒芜之地已变为万亩森林公园,在夏日的艳阳下分外青翠。在村头的墙壁上,写着马本斋在突围战后为牺牲的88名战士下葬时说的一段话:“我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,遭受多大挫折,都不能伤感、消沉,有一些伤亡就悲悲戚戚,部队就没有战斗力了,一定要与党同心同德,勇往向前……”这字字铿锵有力、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党的坚定信念与忠诚,其绽放的信仰的力量,更是历久弥新。

军队打胜仗,人民是靠山。在纪庄村的军民鱼水情纪念馆,王志杰告诉我,当时只有100多人的纪庄村,有20多人投身火热的抗日战场,他的父亲王梦北就将三个儿子、四个侄子送入部队,一直以来马本斋及回民支队都是当地干部群众的骄傲。而他们父子两代接力守墓的故事更是深深打动了我。

王志杰的父亲王梦北是突围战的亲历者,当时他一边组织村民帮战士打水备柴,一边为部队做向导。战斗结束后,王梦北和乡亲们将在战斗中牺牲的88名烈士一一掩埋。从那时开始,王梦北立志为这些烈士守墓。为了一句“誓死看护陵园”的承诺,王梦北整整坚持51年。当地沙尘灾害严重,每次大风后,陵墓都会被厚厚的沙土覆盖,凸起的坟包几乎被掩埋。每当这时,王梦北就挨个清理尘土,重新敲实坟墓,恢复陵墓原有的形状。王志杰的记忆里,每天父亲都会去墓地。为防止散养的牲畜破坏烈士墓,王梦北用了一年的时间为墓地筑起了东西长115米、南北长75米、高1.2米的土围墙。去世前,王梦北指着王志杰,对着88座烈士墓说:“这是我儿子,以后就由他接替我了。”王志杰始终铭记父亲生前的嘱托,担起了陵园“守墓人”的责任。他说,要将烈士墓守护到底,将先烈革命意志守护到底。

时光流逝,精神不灭。再次聆听81年前的感人故事,我的心中激荡着无比的崇敬与豪迈。如今,人们在这里触摸历史,重温党章,感悟初心,缅怀先烈;人们在这里读懂守护,汲取力量,传承遗志,再启征程。

千顷洼,我在这里又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。

(作者单位:衡水市公安局)

 
 
进入编辑状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