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维正(冀州区公安局)

我打小在老家长大,一至四年级就读于本村的小学,那个时期权且称为蒙学阶段吧。逝者如斯,不舍昼夜,卅年的光景仿佛弹指一挥间,转瞬即逝。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垂髫烂漫的孩童,诸多往事早已淡忘,而有一个看似普通的物件却记忆犹新,那便是母亲亲手为我缝制的书包。

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,这句脍炙人口、妇孺皆知的唐诗于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了浓郁醇厚的母爱。同样,我求学生涯的第一个书包也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。我上小学那会儿,物质相对匮乏,那时候的书包不像现在这样款式新颖,花样繁多,但它们即便再好,也仅是一件供消费者买卖的商品而已。现在回首,那个书包是如此的朴素,毫无华丽可言,但又是那样的可爱,满含温情,因为母亲在一针一线里灌注了她浓浓的爱。

我依稀记得,那是一个盛夏的晚上,蝉鸣聒噪,暑热难耐。干了一整天农活儿的母亲,在吃过晚饭后,没有去院子里休息纳凉,而是着手为即将开学上一年级的我缝制书包。她先挑选了一块靛青色的布料,用一根黄色的长长的木尺认真测量尺寸,又拿着一支粉笔在上面做着标记,用剪刀顺着量好尺寸的白色标记精心进行裁剪。母亲用针线,一针一针地缝合好,缝的很细致,针脚也很匀称,并在书包上密密实实缝上两根长长的古铜色背带。天气闷热,她额头上时不时有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。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细致缝制书包的情景,我铭刻于心,终生难忘。那时的自己还小,经不住困意,便在母亲身旁的椅子上睡着了。一觉醒来,我睁开惺忪的睡眼,看到疲倦的母亲正在前后仔细打量着为我缝制好的新书包。母亲看我醒了,便将新书包递过来,并语重心长的叮嘱我:“孩子,过两天就开学了,一定要好好学习,不要虚度光阴,希望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”。我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真意,但我隐约能明白母亲想让我勤奋学习,我便斩钉截铁地说:“您放心吧,娘,我肯定会用功学习的”。说完,我背上书包撒欢似的跑到了院子里,展示给父亲、哥哥还有过来串门的姑姑、表姐他们看。虽然这个书包非常朴素,上面没有手绣什么花鸟鱼虫,也没有安装拉链拉锁,色彩搭配也很一般,但我斜挎着这个书包与伙伴们自由的奔跑,徜徉于知识的海洋,他伴我走过了宝贵难忘的蒙学时光。每到中午放学,我斜挎着书包跑回家后,第一件事总是在院子高声大喊:“娘,我饿了,今天中午吃啥饭”。直到现在,每次回老家后,进了大门第一件事还是先喊一声娘……

2024年7月1日,年逾七旬的母亲收到了党中央颁发的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。每每看到母亲的这枚金闪闪的纪念章,同样已身为共产党员的我倍感振奋,深感骄傲。我虽早已走上工作岗位,但在母亲眼中我仿佛还是当初那个背着书包长不大的孩子,我每次回老家,她总是再三叮咛:“在单位一定要好好干,要勤奋努力,不要辜负党组织的培养。”母亲的殷殷嘱托,我铭刻于心,践之于行……

母亲为我亲手缝制的这个书包,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最深处。母亲的爱从这里散发出来,就像一道道温暖明媚的光,悄然照亮我成长的每一步。从我幼时到如今,母亲一直都在言传身教,激励着我勤勉努力,奋发自强,不畏艰难,不惧困苦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个儿时的书包虽早已破旧不堪,但那份沉甸甸的母爱却永远不会褪色。

 
 
进入编辑状态